地震高风险地区房屋抗震改造:专家呼吁科学规划与技术升级

今日热点:代表建议加强地震高风险地区房屋抗震。全国****、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提出加强地震高风险地区房屋抗震改造的建议。他指出,房屋倒塌是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土坯房和砖木结构房屋。许强建议科学评估住建环境风险、分类实施抗震改造,并普及抗震知识,强化政策支持,以提升民众抵御灾害的能力。

在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高风险地区的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全国****、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在调研中发现,房屋倒塌是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抗震性能薄弱的土坯房、砖木结构房屋。基于此,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加强地震高风险地区房屋抗震改造,从源头提升民众抵御灾害的能力。

科学评估住建环境风险,严格遵循“四避让”原则

许强指出,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数量多,震级大。他建议开展地震危险性区划工作,明确重点监视防御区,严格遵循“四避让”原则,引导新建聚居点远离高风险区。这一措施旨在通过科学规划避开风险源头,减少地震对房屋和人员的影响。

分类实施抗震改造,严守质量标准

针对传统建筑结构脆弱的问题,许强提出分类实施抗震改造的建议。他建议对土坯房、混合结构等高风险建筑实施分类改造,兼顾安全性与传统文化保护。例如,保留传统外观的同时,嵌入钢筋混凝土框架、增设圈梁构造柱。这一措施不仅提升了房屋的抗震性能,也保护了地方传统文化。

普及抗震知识,强化政策支持

许强还强调,民众安全意识不足是房屋抗震改造的一大障碍。他建议组织高校、学会深入基层科普抗震知识,破除“侥幸心理”,提升民众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同时,整合乡村振兴、易地搬迁等资金渠道,由政府统筹支持改造;委托专业机构提供免费评估、加固方案及全流程技术支持。这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民众意识的转变,增强房屋抗震能力。

房屋抗震改造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许强认为,减少伤亡不能光靠灾后救援,更要在灾前筑起坚实的“盾牌”。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改造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高风险地区房屋的抗震能力,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