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放宽“商改住”政策,保障房定价怎么定?
多地放宽“
商改住
”政策,市民关心的保障房定价问题成为焦点。本文探讨各地在收购存量房用于保障房时,如何制定合理的定价标准,并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多地开始放宽“商改住”政策,利用现有住房资源解决房屋短缺问题,保障房的定价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根据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解决存量房问题的政策,多地迅速响应,开始探索将存量房转为保障房。截至5月,已有22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收购公告,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苏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然而,多数城市的公告并未明确具体收购体量和资金来源,使实际操作存在不确定性。
关于定价,多数城市采用了“重置成本定价”这一方式。重置成本定价是以同地段保障房的土地和建造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不超过5%的利润设定上限。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房屋的真实价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定价问题,但在土地和建筑成本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准确计算成本成为难题。
除了“商改住”,各地还通过房地产以旧换新、降低首付和贷款利率、优化供地结构等方式缓解房市压力。例如,杭州临安区自5月发布公告以来,仍在评估阶段,政策推进速度较慢,主要原因包括政策细则不明确和资金来源问题。目前较多城市依赖国资平台自筹资金,资金缺口较大,未来需要探索更多融资渠道,如发行市政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
多地放宽“商改住”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不容忽视。首先,在定价机制方面,虽然“重置成本定价”较为公正,但对于具体执行来说,如何准确计算土地和建筑成本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成本波动大的情况下。此外,各地政策细则不明确、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也制约了政策的推进速度。政策细则的完善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探索将是未来保障房推进的关键。房地产以旧换新、降低首付和贷款利率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压力,但需要更系统的配合和执行。希望未来各地政府能加快政策细则的制定,探索更多元的融资渠道,提高执行效率,真正落实保障房政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稳定的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