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楼市”还是“保生育”,为了鼓励生育,国家终于“出手”了
买房结婚生娃,一直是国人的人生标配。但随着房价飙升,高昂的住房成本成了压在年轻人身上的一座大山。6万/平的北上广深,2万+/平的二线城市,对普通打工人而言,买房无异于登天。就连岳父母也开始担心:没房怎么结婚?孩子上学怎么办?于是乎,房子成了结婚的"敲门砖",没房就别想成家立业。这可苦了那些没钱买房的打工人。攒够首付?那得省吃俭用十几年!月供压力山大,生娃就更是奢侈。久而久之,"高房价抑制生育"的怪圈就形成了。
有数据为证。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跌破千万,全面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生育率仅为1.07,位列全球倒数第二,仅高于韩国的0.81。单靠放开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远远无法扭转低生育率的颓势。毕竟,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多数已婚家庭都不敢生二胎,更别说三胎了。不少年轻人因为买不起房而推迟结婚生育,甚至"躺平"不婚不育,这才是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根源所在。
面对楼市和人口的双重困局,政府究竟该保哪一个?是该降房价保楼市,还是该补贴生育保人口?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从短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楼市无疑更重要。毕竟,房地产一直是拉动GDP的重要引擎。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口才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来支撑。倘若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劳动力严重短缺,再多的基建、地产也是徒然。
保生育其实比保楼市更为紧迫。这一点,从近期各地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就可见一斑。企业方面,不少公司纷纷推出生育津贴。比如携程集团就对员工实行生育现金补贴,而侨银股份更是"壕气"十足,员工生三胎最高可获25万奖励。政府方面,各地财政也加大了对生育的补贴力度,从生育、养育到教育,真金白银砸向人口红利。
尤其是在住房领域,地方纷纷出台与生育挂钩的优惠政策。比如江西等地在公租房保障上向多胎家庭倾斜,不仅优先配租,还发放租赁补贴。而在商品房方面,一些城市更是明确提出,三孩家庭可享受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等福利。从这个势头来看,未来住房与生育挂钩将成为常态,多生孩子购房就能获得更多的实惠。政府用行动表明,要"以房补娃",全面撬动居民生育意愿。
房价问题也不能忽视。高企的房价是压制生育的元凶。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保障房供给,通过大规模建设公租房来平抑房价。另一方面,也要严控炒房行为,降低房地产杠杆,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唯有房价企稳,年轻人的购房压力才能减轻,生娃的顾虑才能消除。
纵观这些政策变化,不难发现一个信号:在"保楼市"还是"保生育"的博弈中,政府已然做出抉择。那就是要将住房政策与人口政策深度绑定,切实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和能力。这既是顺应民意所趋,更是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考量。毕竟,我国人口红利殆尽已成定局。唯有保住这"底层资产",才是保证楼市长久兴旺的关键。
鼓励生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否奏效,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不得不效仿先行者的做法,将更多资源投向提升生育率。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现象:生得越多,住得越好。届时,"房子=婚姻"的等式或将被改写,取而代之的是"多娃=好房"的新范式。
房价与生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暗藏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房价高企、生育率下滑只是经济转型阵痛的表征,反映的是发展方式需要优化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年轻人的生育顾虑才会真正消除,人口危机的阴霾才会散去。在这个过程中,住房政策必然要为生育让路,为年轻人减负。